庆阳市教育局门户网站
 旧版浏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教育资讯政策法规信息公开在线服务教育专题招生考试教育科研教育文苑图说教育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教坛撷英>>随笔>>正文
  

现代家庭必须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

2016年12月13日 16:22 宁县教学研究室 王晓辉 点击:[ ]

最近,城市流行“疾走”健身。早起,离上班时间还远,我和爱人一起前往广场“疾走”锻炼。去广场途中,遇到一位朋友比我走的还急,问他干啥这么紧张,他说:“今天儿子值日,去帮儿子打扫卫生。”我问他既然帮儿子,怎么不见儿子?他一脸苦恼地告诉我出门时儿子还赖在床上,爱人在家伺候孩子穿衣、用早餐,然后再送儿子上学。他要在学生到校前先替儿子打扫完卫生,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我陷入莫名的沉思:“究竟是谁培养了一个个不会劳动的孩子?”

记得我们上学的年代,中小学都开设《劳动技术》课程,学校里也会不定期地安排一定的劳动实践。回到家里,哪个孩子不学做家务活。尤其是当时农村的孩子,打猪草、抬(挑)水、扫院子、洗衣服、做饭等等。每到春播夏收时节,学校都给老师和学生放“忙假”帮家里干农活,我们从小都是跟着父母学干农活长大的。而那时的童年是快乐充实的,尽管时间过去了30多年,我们依然会常常回味那贫穷而快乐的少年时光,正是在那样的环境里,师长们教会了我们基础的劳动技能,培养了我们基本的劳动能力,我们也因为在劳动实践中而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体会到尊重劳动成果的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提高了现代化生产力水平,带动着生产关系的改变,也在无形中改变了人们对基础性劳动的看法,致使有些人对劳动者、劳动成果也变得淡漠忽视。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例:一次,在街道上无意中听到一个家长,路过街道清洁工人身旁时对手里牵着的孩子说:“你看,你要是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大学,将来长大了就和那人一样扫马路去……”那刻薄偏执的教育理论到底是从那里学来的?

我想作为一个有良知、一个懂得尊重劳动者的家长一定会借此机会教育孩子,不能随意破坏公共卫生。“你看清洁工爷爷(奶奶)多么辛苦,为了我们能生活在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里。当你早上还没起床,他们就要清扫街道、马路,还要一整天地守候做保洁,你可不能随手乱扔垃圾……”(需要说明一点:目前,全国范围的市县城镇,环卫工人多数年龄偏大,身体欠佳,家庭经济困难。)

我为那个衣着讲究的家长悲哀,更为那个孩子感到担忧,有那样的家长,在那样的家教理念中,即使孩子将来考上大学,也不会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为他是一个无视劳动者存在的人,他还怎么会用劳动去创造所谓美好的未来?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我们每年的黄金周假期,央视都会通报多少游客在哪个景点乱扔垃圾、果皮,甚至随地大小便等等不雅观、不文明的行为。更有甚者,到国外旅游,也会有不少游客不顾“国人颜面”,特异地保持那种让人恶心的行为。看似一个小小的动作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可是教育的过失和部分公民素质的低劣程度。

从来没有人敢公开诋毁劳动的光荣,更没有人敢否定劳动人民对社会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30年前,大多数农村孩子不会唱歌、不会跳舞,因为那时的农村学校,基本上没有专门会教音乐、美术、科学的老师,大部分老师还是半工半农的“民办”教师,他们教孩子学知识、学做人,他们本身没有脱离生产劳动,还要教会孩子学会劳动、尊重劳动成果。今天,那些曾经孤陋寡闻的孩子,那些从小就会劳动、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从农村到城市,正是他们用劳动者的双手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进步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的贡献。他们之中已有很多人也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核心骨干,在通过不同的劳动形式实现着中国经济的GDP一次次跨跃提升。

今天的孩子会唱歌、会跳舞、会上网,会做很多种我们小的时候想都不会想到的事情,可是连最起码的自理劳动都不会的孩子却不计其数。还有一个真实的事例:一个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因为不会洗衣服,上大学时,妈妈给准备了几十双袜子,要供给一个学期换穿。如此种种,在今天已显得司空见惯。

正是由于家长们过度的溺爱、过多的包办,家庭教育的失职,使孩子从小失去了劳动体验和劳动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劳动课程》退出国家课程,尽管各地程度不同地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发了劳动技能课程。学校课程的弱化,只是纸上谈兵式地对孩子进行一些关于劳动的说教,本是生动的实践过程却演变成了一种枯燥的“文字符号”。加之学生安全也给学校和老师套上了不该有的“紧箍咒”,当前已经很少有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生产劳动实践活动,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劳动者的漠视和对劳动成果的亵渎,导致了孩子从小失去了良好的崇尚劳动的氛围。劳动意识、劳动观念的形成,劳动技能的培养也就付诸东流了。

试想,这一个个不会劳动的孩子长大了,而这些正在劳动的人们也将逐渐老去,不能继续从事生产劳动,谁又来接替我们广大劳动者手上的“接力棒”呢?

《劳动课程》亟需加强,孩子的劳动意识、劳动素养、劳动能力培养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关键时刻了,必须要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足够重视。

上一条:由“手机响铃事件”引发的思考 下一条:让中职生从挫败感中走出来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点文章
  主 办:庆阳市教育局 承 办:庆阳市电化教育中心    网站地图
地址:甘肃西峰 电话:0934-8680276 传真:0934-8680277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140001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