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教育局门户网站
 旧版浏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首页教育资讯政策法规信息公开在线服务教育专题招生考试教育科研教育文苑图说教育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科研>>教育研究>>正文
  

让语文课堂彰显人性美

2017年12月18日 10:43 庆阳第六中学 成麦玲 点击:[ ]

语文课应该是知、情、意的统一,应该是真情、善性,美感的化身,应该是超越文本的一种生命个性审美和理性体验。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善于通过凝聚着作家情感、激情和精神财富的文章入手,在实现工具性目标的同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性美,给予学生情感、情趣和情操的熏陶和感染,让语文学习成为一次彰显人性生机和鲜活张力的愉快旅行。

《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传统篇目,对教师来说都已经熟读成诵,对文本中人物之间关系是烂熟于心。但今年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课堂上一个学生出乎意料的发言让我很震惊,真是应证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焦刘之间的夫妻感情时,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通过辩论,最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焦刘夫妻之间是相亲相爱,心心相印的。焦仲卿婉“启”跪“求”母亲不要驱遣刘兰芝,刘兰芝面对冷酷的现实却因儿女情长仍然抱有幻想,她婉拒媒人、守望丈夫,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但一个学生站起来情绪很激动地反驳:

“刘兰芝和焦种卿的感情不是从头到尾就恩爱无比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在当时那个社会,我相信焦刘的婚姻也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没有感情基础。所以新婚的那段日子,他们夫妻感情很平淡。在刘兰芝忍受婆婆的刁难时焦仲卿没有给妻子贴切和庇护,‘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表现出刘对焦的抱怨,‘独留无所施’‘及时相遣归’也表现出她对丈夫的失望。后来是兰芝的勤劳明理感动了焦仲卿,仲卿才跪求母亲不要遣归刘兰芝,同时也是焦仲卿的跪求感动了刘兰芝,刘兰芝才誓死守望。他们的感情是在被逼分别时才发展升华到磐石蒲苇,不离不弃的程度。最后刘兰芝这位刚烈女子,用自请回娘家的屈辱捍卫了她做人的尊严,用‘举身赴清池’的决绝揭露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焦仲卿也用‘自挂东南枝’捍卫了自己的爱情。”

话音刚落,掌声雷动。我从雷动的掌声中惊醒过来,也连声叫好,多精辟的见解。刘兰芝再完美也是人啊,她是女人,也有血有肉,需要丈夫的理解和呵护,需要誓死不渝的刻骨爱情。这才是文学作品中弘扬的真正的人性美呀!我以前都把刘兰芝解读成能识大体顾大局,知书达理的古代完美女神了,其实她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女人呀!

文学作品根植于现实生活,文学人物的品质是精装版的人性彰显,我们怎能肤浅解读这字字含情,句句寓理的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不要说它的词句,就是一个标点也许都有深长的意蕴,确实需要我们阅读时多进行几次头脑风暴,挖掘内涵,品味真谛,让学生在咀嚼品味语言的同时深刻体味文字背后人类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使得感悟语言、学习语言的阅读过程也成为净化学生灵魂、养育高尚情操的过程,这才不失完成语文人文性的使命。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生动描绘了琅琊山的奇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展现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达了他悠然旷达的乐观情怀以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习这篇课文,把主题挖掘到这个层面也可以说无可厚非了。

近期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无意中眼一扫,把目光定格在“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几个字上,突然一个念头在我脑中一闪:太守就是欧阳修,那为什么行文不以第一人称来写,这样读起来不是更真实更具有亲和力吗?文章又为什么以第三人称,从“太守”这一朝廷官员的独特视角来叙事写景抒情呢?这到底有什么独具匠心的妙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再次研读文本,研读欧阳修其人其事,疑团渐渐解开了。这篇文章写于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当时“庆历新政”失败了,整个北宋王朝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保守派得势,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国家积弊不能消除,衰亡景象日益增长,人民生活更为疾苦。作者把自己置身于旁观者与当事人之间,以当事人“太守”身份行事,以旁观者身份叙事,很好的传达出他失位不失志的情怀。为官者贬官,是人生一大惨痛变故,但他依然站在革新派一边,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安乐祥和的生活。另外,他还含蓄地表达了支持革新,激励同僚的情怀。课文中欧阳修以“太守”身份客观明了地展示了自己在滁州政通人和的政绩,委婉地宣扬“新政”的正确性,让人们看到希望,要改变积贫积弱的衰亡景象,必须革新变故,太守治理下的“与民同乐”的清明世界是对保守派的回击,也是对同僚们的激励。太守既能为民造福又能与民同乐,无意中为滕子京们树立了榜样。学习这篇课文,选好这个切入点,在知人的基础上品文论世,才能更好地领悟他深邃的思想,敬仰他博大的情怀,才能读出一个立体的富有人性美的欧阳修。

语文课本中每一篇选文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智慧的沉淀,情感的喷射。教者备课时应该认真查阅各类相关资料,在大量拥有的基础上再梳理提炼,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解读作者心境、情志、感受他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融会贯通地吃透教材,驾轻就熟地调控课堂,灵活自如地引领学生去感悟文本背面蕴藏的丰富的人性,去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才是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育,给他们打造“精神的底子”。

除此之外,我想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还应该包括对学习主体学生的人文关怀。如果我们语文课能够把文本中文学形象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把根植于文学作品中多元的人性美再现出来,能够时时关注性情迥异、思维丰富的每一个学生,真正让我们的语文课接地气,使语文课堂成为人性养育的圣殿,何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个新课标确定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呢?何愁我们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能提高呢?

上一条:以合作交流之力提升团队水平 下一条:允许学生出错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热点文章
  主 办:庆阳市教育局 承 办:庆阳市电化教育中心    网站地图
地址:甘肃西峰 电话:0934-8680276 传真:0934-8680277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14000124号-1